本篇文章1553字,读完约4分钟

伴随着首位女“乘客”的归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第56次下潜昨日在南海冷泉区顺利完成。至此,“蛟龙”号创造了4天内

随着首位女“乘客”的归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第56次下潜昨天在南海冷泉区顺利完成。 至此,“蛟龙”号创下了连续4天下潜的记录。 “情况非常好。 ”“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在《第一财经日报》中表示:“试验前潜水器的各种功能已经进行了调整,但现在更在意作业的难易程度。 第一次带科学家去的时候,大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整体上看不到任何问题,觉得他们的工作成果还是很丰富的。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的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三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 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了定位系统试验,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了包括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地形等调查在内的科学研究。 第一财经日报:“蛟龙”号的设计过程是怎么样的? 崔维成: 20世纪90年代,国际大深度潜水艇在海洋科学家的调查中有了重要发现,中船702的专家向科委提出了建设自己的大深度潜水艇的建议。 经过10年认证,说服科技部于2002年开始建设。 2002年接到这个项目时,我们的队伍可以说是“老弱病弱”,没有一个人实际看到过外国的实际潜水艇。 在这种情况下,做“连蒙带套”,根据我们的想象,联系海外的设备企业,搞清楚自己的设备有多大,有多重。 2009年开始海试,发现了许多问题,并逐一清除。 今年是首次应用,又增加采用了许多新米,但对今后“蛟龙”号制造正常的科学工作工具更有信心。 《 》日报:技术突破的难点在哪里? (/h ) )崔维成)有两个层面的难题。 第一个是如何设计,如何整合。 要把那些零件组合起来,每个零件有多大,怎么连接,变成功能上协调的产品,这个困难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必须自己处理。 第二个层次是零件是否可以拆解,在国内制作。 在国外买的话,外国人不能卖。 这全靠钱。 “蛟龙”号设备的40%委托海外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国内的60%有25家海外企业和100家国内机构参加。 日报:下潜深度也是一个挑战吗? 崔维成:下潜深度只是核心困难之一。 因为设计深度是7000米。 因为潜水艇的所有部件都要求能够承受7000米的压力。 我们拿到设备后,必须在压力箱里进行实验性的压力。 达到1.1倍的7700米压力,检查合格后才能安装到潜水艇上。 我们用1.5倍的安全系数进行设计。 10500米之前不会损坏,但是作为安全基准,不能使用这个安全系数。 日报:“蛟龙”号的制造成本和采用寿命比国外的产品怎么样? 崔维成:“蛟龙”号的制造成本不足5亿美元。 每次下潜都需要100万美元左右的消费。 我们设计的采用寿命都和其他潜水艇一样是30年,只要载人舱不坏,就可以继续使用,但每个零件都有不同的采用寿命。 设计时在7000米处设计100次以下,到了100次时必须判断一个潜水艇的采用情况。 根据国际招聘经验,如7000米载人潜水器,在3000~4000米处被最多采用。 日报:“蛟龙”号对国家来说有那些战术意义吗? (/h/)崔维成)中国有这种深海调查用的海洋装置,可以系统地研究我们国家的海洋资源、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环境。 这些研究是未来我们利用海洋资源必须处理的技术问题,否则就不能自由开采海洋资源。 日报:今后深海潜水器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崔维成:第一,我们还没有走到最深处。 这是下一阶段的一个方向,现在正在研究11000米的新一代潜水艇。 二是降低价值成本,目前60%的国产化进程正在进行,下一步希望转移到90%以上。 / h// h// h /

标题:““蛟龙”号六成设备国内研制”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