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4字,读完约3分钟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数据,9月份的cpi比去年同期上升3.1%,为7个月来最高,超过了预期。 在另一个指标中,食品价格上涨6.1%,影响居民支出价格的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约1.98个百分点。
超出市场预期的cpi数据引起了市场投资者的担忧,尽管这一数据受到双节假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但回到3时代的数据也表明温和通胀可能即将来临。
通货膨胀是20世纪最常用的经济用语,进入新世纪(行情、问诊)后沉默了一段时间。 但是,面对世界经济不断出现的危机、基础资源的相对短缺、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政府层面和社会各界对通货膨胀趋势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特别是近几年来,物价指数的上涨使人民生活价格稳步上涨,虽然有滞后,但每次数据公布都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许多投资者关注通货膨胀数据,同时利用数据提前预测商品期货价格的波动。
通货膨胀和大宗商品的走势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引起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会加速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最终形成实际的通货膨胀。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贬值后,人们为了避免风险,将现金和存款兑换成硬通货,但兑换的硬通货大部分购买生活必需品(如米、油、玉米等),促进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后,一般面临货币紧缩政策。 各国央行通过再贴现、窗口指导、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手段回收资金。 国际热钱经过暂时避险,大部分流向金融市场投资实业。 由此大宗商品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迫使价格下跌。
从1971年到现在,大宗商品两次大幅上涨的行情都是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的。 第一轮是1971-1980年,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二战影响后的“停滞期”,经济停滞、增长缓慢、通货膨胀严重,导致商品暴涨。 crb指数从1971年9月末的96.8点上升到1980年11月的334.8点,涨幅达到246%。 其中原油从每桶3美元上升到1980年的40美元一桶,黄金从每盎司35美元上升到850美元。
2003年以来,大宗商品再次暴涨,特别是龙头品种原油从1998年底的10.72美元/桶上升到2008年7月的147美元/桶,涨幅巨大。 这场上涨的浪潮,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世界经济的大幅增长带动了诉求增长,引发了商品的上涨,但实际上是全球资金泛滥带来的通货膨胀造成了更大的动力。 9·11事件后,美联储长期维持利率1%,相当于向全世界出口通货膨胀。 因此,在2003年上演大宗商品的这场超级大牛行情中,经济增长和美元贬值充当了导演。
从9月至今,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日线图) )仍保持高位宽幅震荡结构,也是对现行cpi数据上涨的有力支撑。 之后的cpi数据是否持续稳定上涨,也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能否有力突破前期高点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后期走势,他认为,到今年年底,cpi数据仍将温和上升,并很可能继续维持在3%以上。 有了数据支撑,日线图上大宗商品价格突破9月11日高点也只是时间问题,周线图上走出阳包阴逐渐呈现上涨态势。
标题:“通胀预期或提振商品走势”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