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1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审计署公布了36个地方政府年度政府性债务鉴定情况。 截至年底,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3.85万亿元,两年来增长了12.94%。 由此可见,地方债务仍是“高岭之花”。
审计署公布的消息显示地方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在许多人心中,地方债规模、各地方债务数据仍很神秘,亟待公布,解决这些债务的时间和手段也需要公开透明,让民众有心底。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君羊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要比较有效地限制地方债务的扩大,政府方面必须尽量削减支出,严格控制债务指标。
风险增大
近年来,地方债形势严峻。 由于中央政府采取各种手段严控地方债务,各地被迫以更加隐蔽甚至不在乎价格的方式寻求债务援助,部分地方以信托、融资租赁、bt、违规集资等方式改变融资的现象较为突出。 据报道,从年到年,部分地区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租赁、发行财科技商品、bt、违规集资等多种玩法融资共计2180.87亿元,占上述地区两年新增债务总额的15.82% 由于这些融资方式的融资价格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其中bt融资年利率最高可达20%,集资年利率最高可达17.5%,地方债务风险也将再次扩大。
西君羊表示,地方债务多用于公共基础建设,因此其偿债能力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再加上“举债”的数字规模远远大于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从而使地方政府最后筑起了“债台高筑”。 ”。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两年来地方债增长率接近13%,其速度相对过快,这与近两年宏观经济不景气等有一定关联。 “而且,未来短期内地债务增速可能继续加大。 第一个原因是,目前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根本改变,以新债还旧债必须形成恶性循环,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 ”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显然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由于债务数额大、隐含风险高,对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是非常明显的潜在威胁。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行地方债以新债还旧债已经是明显的现象,有陷入恶性循环的迹象。 这种现象在一些省份很明显,在一些经济活跃的省份暂时还不明显。 ”郭凡礼说。
严格的监管
地方债务总量的扩大意味着风险的增大。 有人指出,如果保持地方债目前的增长速度,综合考虑政府土地出让的实力和新债务偿还旧债的情况,地方债风险最终会爆发。
郭凡礼认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会提高债务的隐性风险。 虽然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没有放松,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是仍然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而且目前的土地财政存在不可持续性。 地方政府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快速发展模式,快速发展实体经济,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地方债务风险点的爆发就可能与楼市泡沫的破灭紧密相连。
西君羊指出,债务转嫁到房地产、土地上,显然不适应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财政税收也不能切实处理地方债务问题。 因此,治理地方债务必须从地方债务的规模和数量着手,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严格的监管。 “现在,地方政府背负着很多隐性债务。 这个风险非常大。 所以地方政府必须对自己承担的债务有确定的统计标准。 ”
西羊认为,要对地方债务形成动态公开发布制度,比较各地债务额度、负债率等,由审计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核查发布数据,使广大民众和政府“心中有数”,进行共同监督。
标题:“地方债详情亟需进一步公开”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7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