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7字,读完约4分钟

照片是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消除镉污染背后的土壤污染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全面诊断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最近,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表示,我国正在绘制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

正在绘制人类污染图

据说中国已经建立了涵盖81个化学指标(包括78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基准网。 以1:20万的照片宽度为基准网格单元,在各网格上配置采样点,在各点分别采集深层土壤样品和表层土壤样品。 深层样品来自1米以下,代表了未受人类污染的自然界的地球化学背景; 表层样品距离地表25厘米,自然地质背景与人类活动污染重叠。 表层含量减去深层含量,得到重金属元素“人类污染图”。

“中国正绘土壤重金属污染图 部分城市放射异常”

据介绍,从1994年开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等机构对全国土壤51种化学元素进行监测,从1999年开始对东部农区54种化学元素进行测绘,从2008年开始建立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共81种土壤含78种元素。 数据显示,重金属等污染物指标在大流域、局部矿业和农业地区上升较快。

“中国正绘土壤重金属污染图 部分城市放射异常”

重金属污染明显扩大

全国多目标地区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发现,局部地区土壤污染严重。 例如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异常。 城市及其周边普遍存在汞铅异常,部分城市存在明显的放射性异常。 湖泊有害元素丰富,土壤酸化严重。 研究表明,镉、汞等重金属元素与人类污染有密切关系。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表层明显丰富,与人口密集区、工矿业区有密切的相关性。 与1994~1995年采样相比,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面积明显扩大,扩散到东部人口密集区。

“中国正绘土壤重金属污染图 部分城市放射异常”

土壤中的危险元素在增加

地质学家表示,研究表明,我国土壤中出现了更多本来没有或微不足道的危险元素。 一旦土壤被污染,通过自净能力完全恢复的周期将长达一千年。 为了人类的健康,必须继续加强对污染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 对于被污染的土地,必须查明污染源并加以切断。 土壤污染物中不仅有重金属,还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 国土、地质、环境、水利等部门要合力为大地排毒。

“中国正绘土壤重金属污染图 部分城市放射异常”

链接

湖南省“镉米”背后的耕地的2/3被酸性化

加强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最近,湖南米被检测出镉超标,对“鱼米之乡”的光环产生了影响。 事实上,土壤污染已成为我国许多地方的“公害”。 许多业内专家认为,湖南的镉危机是迟早要来的危机。 全国1/5耕地重金属污染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专家童潜明认为,我国的土壤污染状况已经非常严峻。 根据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农业部大米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去年发布的《我国大米质量安全现状与快速发展对策研究》,我国1/5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其中镉污染耕地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 在湖南、江西等长江以南地区,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中国正绘土壤重金属污染图 部分城市放射异常”

童潜明认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因既有工业引起的点源污染,也有农业投入品滥用引起的面源污染。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首先来源于工业的“三废”。 湖南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开采开发已有数百年,历史负担沉重。 在衡阳常宁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口港等重金属公司密集的地区,大多数耕地不适合继续农业。 来自农业的污染也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 目前,世界上每年进入土壤的镉总量为66万公斤左右,其中施用化肥进入的比例达到55%左右。

“中国正绘土壤重金属污染图 部分城市放射异常”

30年的酸化相当于300年

土地的“掠夺式”开发进一步加剧了重金属进入土壤。 近年来,由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农民大量施用氮肥和磷肥,土壤酸性迅速上升。 据湖南省权威部门统计,由于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大量施用农用化学品,与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土壤调查时相比,目前湖南省耕地土壤ph值从6.5降至6.0,30年土壤酸化程度相当于自然状态下300年的氧化程度。 “研究表明,土壤ph值每下降1个单位,土壤中重金属流活性值就增加10倍。 ”

“中国正绘土壤重金属污染图 部分城市放射异常”

湖南省一位农业专家表示,湖南是目前全国土壤酸化面积最大的省份,全省耕地的2/3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 土壤酸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易被作物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湖南省严格控制污染增量

“经历镉污染后,进一步强调了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谢立表示,与全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比较,目前环境保护、国土、农业等部门正在联合进行抽样调查。 针对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湖南省的对策思路是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库存。

“中国正绘土壤重金属污染图 部分城市放射异常”

  

标题:“中国正绘土壤重金属污染图 部分城市放射异常”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