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9字,读完约4分钟
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会提出什么样的回答?
民进党能否在两岸政策上做出合理务实的调整? 两岸交流的主体基调是期待还是像以前那样设置栅栏设置栅栏? 这样的问题岛内的人已经问了很多次了。
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因为更多的台湾人不再怀疑了。 无论是不谈台湾的未来,还是规划自己的人生,都离不开两岸关系和平快速发展的大背景。 那么,对于想要取得政权的政党来说,民进党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两岸章的空白,无论如何都要填补。
这几天,民进党又动作频繁。
1
又是大陆热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8月4日,民进党凯达格兰基金会举办了“民进党取胜的策略”座谈会。 智库副执行长游盈隆表示,民进党曾两次为了赢得“大选”而逃离敏感的两岸议题,一次是2008年,一次是年,“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 “如果民进党不敢面对两岸问题,执政也同样无望。 ”
这和以前游盈隆的另一句话有呼应的意思。 7月31日,游盈隆透露,从8月23日开始,与8年“执政”相比,民进党计划就两岸等议题举行19次研讨会,民进党智库将为此做长期准备,并邀请蓝营人士参加
不仅如此,一些民进党说很快又开始练习了。
柯文哲来了。 8月5日至6日,柯文哲在北京参加了“蒋渭水先生的思想与事迹学术研讨会”。 作为台湾大医院的创伤医学部主任“上岸”,但是绿色浓厚,是陈水扁总统的热烈支持者,被认为是绿营参选下届台北市长的“奇兵”,所以为什么来到北京受到媒体的关注? 对此,柯文哲怀着“相互了解”的心情而来,说这次登陆第一是认知大陆,也是被大陆所认知的。
陈菊也来。 高雄市长陈菊8月9日率团前往天津等4个大陆城市出售高雄。 行前她说,她期待并肯定两岸关系的和平快速发展和两岸人民的密切交流。 陈菊在采访中,没有采用过去常用的“中国”,而是采用了“中国大陆”的称呼。
2
已经不可避免了
这些动作再次引起了关注。
柯文哲有一段可以看作是“大陆热”的脚注。 在未来的台北市长选举中,谁将代表绿营出征备受关注。 因为台北一直被视为蓝营的“铁票仓库”。 柯文哲虽然还没有确定要参选,但已经被认为是绿营的热门人物。 这次,当媒体问到“是否参选”时,柯文彻回答说,在北京参加研讨会也是“市长先修班的一部分”。 很明白意思。 如果要选市长的话,大陆之行是必修课。
从民进党智库表示不能再回避两岸议题,到党内大佬纷纷“登陆”,民进党“大陆热”的背后都有基于选票的考量。 如果再深入一点,选票就是民意。 民进党对两岸议题态度的一些变化,归根结底是民意的一些变化造成的。 两岸政策成为民众在大小选举中关注的焦点,民进党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模糊策略”是无用的,不可避免地要回避。
民进党内要求正视两岸议题,研究两岸政策的呼声由来已久。 即使在高层讲话、大人物“登陆”热闹过后,情况也没有变化。
民进党总是“还想休息”,到底应该出台什么样的两岸政策? 他们召开了几个华山会议讨论“两岸政策的核心价值”,但对于是否承认台湾各界最关心的“九二共识”,最终的答案还是否定了。 会议期间,民进党集中精力于“脑力激荡”,竟然是寻找新名词来代替“九二共识”。 众所周知,“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基础。 参加两岸交流,不承认“九二共识”,才是民进党最大的困局。
3
是新菜还是旧酒?
因为“只闻楼梯的声音”太多了,面对民进党这股“大陆热”,民进党这次推出的是“新菜”还是“旧酒”,我在想。
我们看到两岸政策不能回避和肯定两岸交流,但不承认“九二共识”。 由此可见,即便陈菊将“认识大陆”的说法从“中国”改为“中国大陆”,也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民进党被蔡英文打败后,有一派认为,没有提出确定的大陆政策引起了台湾社会的质疑。 另一组认为,由于台湾路线不牢固,导致了“独派”的怀疑。 民进党内未能就两岸政策达成共识,甚至群龙无首,“新菜”难得一见。
党内没有共识,不认同“九二共识”,做不出“新菜”,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地拿出“旧酒”来应景呢? 面对两岸关系一日千里的态势,党内大佬不愿意得罪“台湾独立基本教义派”,而是愿意吸引中间选民。 不要放弃“台湾独立”的观点,也不要无视现实和民意的变化。 这才是民进党的“纠结”。
即使想用二次煎的方法蒙混过去,那样的计算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吧。 “大陆热”既不是热闹的演出,也不是华丽的演出。 要摆脱两岸困境,民进党还是要拿出真品来。
标题:“民进党两岸政策要玩真的?”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