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9字,读完约3分钟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监管机构开始重视和研究金融机构的“大而不倒”问题。
7月30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委员王兆星在《中国金融》杂志上撰文,分析了金融机构“做大不倒”带来的危害、金融安全带来的挑战,以及监管改革处理这一问题的思路。
“‘大而不倒’是指某个金融机构所拥有的系统的重要性决定了在破产的情况下会引起严重的系统危机。 因为,这个政府会选择救济而不是破产。 ”王兆星表示,由于系统重要性的存在,存在“大而不倒”的问题,产生系统重要性的途径至少有三条。 一是规模太大不能倒。 二是关联度太高,不会倒下;三是无可替代,不会倒下。
在谈到“大而不倒”的危害时,王兆星表示:第一,产生道德风险鼓励投机和冒险,严重威胁金融安全。 在对风险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约束的治理框架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高杠杆、高风险经营成为普遍的市场现象,加速了系统风险的积累。
其次,“大而不倒”提高了外部监管和政府干预的难度和价格,监管的容忍助长了系统性风险的积累。 大型金融机构往往具有业务结构多、复杂、透明度低、关联度高等多系统重要性优势,经营范围跨越市场、跨国环境,与无监管或无监管影子银行体系密切相关
第三,“大而不倒”破坏了优胜劣势的市场机制,削弱了金融市场的约束功能和运行效率。 系统的重要性金融机构通过隐性政府担保可以获得大量低价资金,掩盖了一些大型机构存在的管理僵化、低效等问题,使优胜劣势的市场退出机制失灵。
第四,“大而不倒”最终演化成“大得不可救药”,银行危机演化成主权债务危机。 例如,欧盟银行领域的资产总规模达到了该地区gdp的3.5倍,其中前8大银行的资产规模都超过了本国gdp。 在这种情况下,一点点的国家大银行一旦陷入危机,必然会把政府和整个国民经济拖下水。
第五,“大而不倒”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 据王兆星分析,民众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愤怒源于危机过程中寄生虫式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接受纳税人承担的巨额政府救济。 另一方面,继续享受高报酬和高分红。
经过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世界监管机构也将“大而不倒”列入改革重要议题,研究如何加强系统重要机构的监管。 王兆星表示,在“大而不倒”的改革方向和路径上,应区别监管系统的重要性银行; 提高系统重要性提高金融机构吸收风险和损失的能力监管的强度和比较有效性,预防系统性风险的形成; 加快建立比较有效的恢复和处置机制,通过外部监管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行为形成更有效的约束干预机制。
为了应对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问题,王兆星表示,监管也面临挑战。 例如,如何识别系统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巴塞尔委员会给出了五个维度,但这并不全面。
其次,系统的重要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向涉及合理的市场结构和领域集中度等深刻问题再次完整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是系统工程。
“对任何国家来说,建立系统的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自助机制都将对其法律体系构成巨大挑战,需要全面修改合同法、破产法、银行法等一系列法规。 ”王兆星说,许多发达国家甚至缺乏常规金融机构的破产法和处置安排。 但他表示,对“大而不倒”问题的高度关注也是相关法规制定和完善的契机。
最后的挑战是如何平衡金融安全与规模经济效率的关系。 系统的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必须很好地解决安全与效率的关系,避免长时间低效反而侵蚀金融安全的风险。
标题:“银监会副主席:金融机构大而不倒存五大危害”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