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8字,读完约4分钟

7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 报告指出,2007年以来,全国公共财政建设综合指标基本逐年上升。

但是,财政资金的非营利化程度与6年前相比有所下降,这意味着财政资金在竞争行业的介入力度越来越大。 这违背了公共财政建设的目标。 财政民主化和业绩改善程度,两个文案的进展也比较缓慢。

公共财政作为我国财税体制的快速发展方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财政资金的运用仍存在许多问题。 日前,国家审计署披露了各中央部门违法违规聘用财政资金的情况。

7月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要抓紧做好评鉴后的改革工作。 这关系到政府的公共说服力和执行力,必须将改革作为推进改革的“催化剂”,在预算管理、考核制度、决策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财政资金非营利化程度降低”

公共财政路线图

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术研究院院长高培勇介绍,他们从2003年开始在社科院和财政部的支持下,研究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 由于决策与实践操作有关,几年前的报告只是采取内部送检的方法。

自1998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宣布中国将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基本框架以来,我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就代表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

报告指出,公共财政应当具备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满足社会公众的诉求,而不是比较某一阶层、某一所有体系、某一特殊利益集团的诉求。 二是非营利,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不是以投资赚钱为出发点。 三是规范政府收支行为,政府收费金钱都要公开透明,接受公共监督。

“财政资金非营利化程度降低”

具体总结了政府干预度、非营利化、收支集中度、财政法制化、财政民主化、分权规范度、财政均等化、可持续性、业绩改善度10个指标。 据此,测量政府公共财政的建设过程。

根据年度报告年度,与2007年度相比,这6年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各项指标都有所提高,非营利化指标是唯一累计下降的指标,财政民主化、财政国际化、绩效改善度3个进展相对较慢。

“非营利化”是指政府不以追求营利为目的,只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归宿,要求财政资金退出竞争行业,实现非营利化。

非营利化指标的下跌,起因于政府预算内资金投资领域的增加。 据统计,国家预算内投资领域占所有竞争领域次要的比重,从2004年的41.04%上升到了去年的62.05%。

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司长郭克莎指出,国内公共财政边界划分不确定。 对国有公司、国有资本提出红利时,没有确定的规定。 国有企业扭亏为盈,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取钱弥补,浪费了公共财政资源,减少了真正用于公共财政方面的财政收入。

“财政资金非营利化程度降低”

不仅是财税问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下半年召开,在各项改革的若干事项中,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重要线索,无疑备受期待。

前段时间审计署中央各部门的评鉴报告显示,预算内资金的采用还存在很多问题。

许多中央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只是片面追求预算资金的筹措,项目计划的可实施性不强,财政资金沉淀,效率低下。 另一个部门拥有许多房屋等资产,通过租赁获得的经营性收入未上缴国库。

李克强总理指示,各部门积极改革,侵吞挪用的钱,恢复原状,堵上“逃跑滴滴泄露”的钱。 特别是要进一步利用存量,妥善使用闲置闲置的财政资金,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定增长、结构调整、惠及民生的关键行业和关键部分。 要很好地发挥和很好地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资金非营利化程度降低”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术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指出,上述“存量资金”主要与审计署检出的未使用的上一年度结余财政资金比较,预算编制可能不合理,或实际支出金额不多于预算,资金沉淀。 在当前财政收入形势紧张的情况下,余额资金也变得非常重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要点保障行业。

“财政资金非营利化程度降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指出,目前国内政府超编制问题严重,赡养人多,很多地方还是“吃饭财政”。 关于三公经费,也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很多公共资金被少数人享有。 未来要加强预算约束,切实加强各级人大对预算的审议监督权。

“财政资金非营利化程度降低”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俞樵指出,财政政策的运用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封闭的,相关数据由内部掌握,动不动就被内部采用或保密。 其实,财政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的事,应该公开。 未来社会治理模式不应只局限在官僚体系内部,而是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形成良性互动、权力制约。

标题:“财政资金非营利化程度降低”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6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