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6字,读完约2分钟

国家收紧银根、变相融资已成为地方政府弥补资金短缺的重要手段。 审计署近日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债务鉴定结果显示,全年,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12.94%,总量达到3.8万亿元。 不仅如此,一些地方信托贷款等7种“多元化”方法变相融资现象突出,其变相融资额达到2180.87亿元。

“审计署曝光地方政府变相融资七大招数”

这七种变相融资方法是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出售后放贷、财富技术商品发行、bt (建设-移交)、垫付工程和非法集资。 根据审计署的调查,—年,6个省本级和7个省会城市本级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出售后租赁回用和财产技术商品发行等方式融资1090.1亿元的12个省会城市本级和1个省本级通过bt和垫款施工方式实施196个建设项目,政府 3个省本级和3个省会城市本级部分单位违规集资30.59亿元,共计2180.87亿元,占这些地区两年新增债务总额的15.82%。

“审计署曝光地方政府变相融资七大招数”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负责人表示,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且融资价格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如bt融资年利率最多20%,集资年利率最多17.5%,存在新的风险。

与此同时,坚持政策收紧并没有阻止“极度缺钱”的地方政府信托融资的脚步。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信托对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的配置比例为25.78%,在8.73万亿元的信托财产规模中占2.11万亿元。 配置比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93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表示,为扩充“钱包”,地方政府可能通过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购买信托,信托投入地方投资基础设施项目。

“审计署曝光地方政府变相融资七大招数”

据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介绍,目前,中央对地方发行债务管理严格,导致地方政府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通过各种变相融资手段追赶业绩,以投资带增长。 目前,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发行财科技商品是地方政府变相融资使用的主要手段,变相融资难以统计,因此地方债规模可能远远超过现有统计数据,大大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

“审计署曝光地方政府变相融资七大招数”

有趣的是,监管部门有意识地纠正地方政府的这种融资行为。 去年年底,财政部联合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融资违规行为的通知》。 今年5月,银监会又发布《关于加强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控制地方平台融资总量,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融资规模。

标题:“审计署曝光地方政府变相融资七大招数”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8303.html